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调研成果 > 会刊专辑

《会刊》2025年第11期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协同发展探究

发布时间:2025-10-11 10:24|栏目: 会刊专辑 |浏览次数: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协同发展探究

白为广

 

建筑业总体形势分析

一、建筑业总体形势分析--国内形势

(一)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长期保持稳健增长。202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32.6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38%,占GDP比重连续多年稳定在6.7%以上。随着当前经济下行,行业增速逐渐放缓,2023年总产值增速为5.77%2024年进一步回落至中低速区间,告别过去高速扩张阶段。

(二)结构性调整与竞争格局

市场集中度提升:央企凭借资金、技术和资质优势主导市场,2023年七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占全国41.89%,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因融资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面临被出清风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下游需求分化:1、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新开工面积连续两年负增长,商品房销售低迷,拖累建筑业增量市场。2、基建投资保持韧性,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长5.9%2024年同比增长9.2%,成为稳增长重要支撑,尤其在交通、水利、新能源等领域表现突出。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1、需求端压力,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大拆大建”转向存量更新,增量市场空间收窄;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地方政府债务约束下基建投资增速放缓。2、成本与效率瓶颈,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波动影响项目成本,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加剧、年轻从业者减少)、技术创新滞后(BIM、智能建造应用不足)导致劳动生产率偏低,行业利润率持续承压。3、转型阵痛,传统施工模式依赖人海战术,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推广面临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障碍,中小企业转型动力不足。4、 行业增速放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行业逐渐步入存量时代,市场发展放缓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年中国建筑工程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建筑业增加值9万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新签订单数量持续下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快速下滑,给工程建设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企业为了寻求生存空间,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6、区域发展不均衡,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建筑业总产值位居前列,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建筑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各地区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政策驱动与转型方向

城市更新与“一带一路”机遇,2024年启动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存量市场成为新增长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基建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新质生产力赋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强化产学研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跨越。

绿色化与智能化升级,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装配式建筑占比提升至30%以上。智能建造加速推进,BIM技术、智慧工地、建筑机器人等应用逐步普及,住建部“数字住建”规划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二、建筑业总体形势分析--山西省现状

(一)产业规模与经营情况

总产值:2024年山西省建筑业总产值为5601.8亿元,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545.33亿元 。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如市场需求的波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等,都可能对总产值产生影响。尽管总产值有所下降,但建筑业依然是山西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企业单位数量与人员情况:2024年山西省建筑业企业单位数量为3801个,与2023年相比仅增加了1个,基本保持稳定。而从业平均人数为108.95万人,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25.53万人。人员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行业技术进步,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市场的调整,部分企业业务收缩,导致用工需求下降。

合同签订情况:2024年山西省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为1.4万亿元,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306.97亿元。其中,上年转接合同额及本年新签合同额分别为6479.76亿元、7663.12亿元,占山西省签订合同额的45.82%54.18%。合同签订额的增加,表明建筑企业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场份额有所扩大,这也为后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各领域发展状况

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装饰装修产值及其他产值:2024年,建筑工程产值为4969.18亿元,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500.45亿元,占总产值的88.71%,依然是建筑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安装工程产值为498亿元,减少了50.77亿元,占比8.89%;装饰装修产值为128.42亿元,减少了10.57亿元;其他产值为134.62亿元,增加了5.89亿元,占比2.4%

房屋建筑施工与竣工情况:2024年山西省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88亿平方米,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3300.4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为3661.26万平方米,减少了2041.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3574.5万平方米,减少了631.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产值为752.28亿元,减少了116.05亿元。

建筑工程产值的下降,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阶段性调整等因素有关。而其他产值的增加,反映出建筑行业在多元化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如一些新兴的建筑服务领域得到了拓展。

装饰装修产值的下滑,是受到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新房交付量减少,导致装饰装修需求下降。同时,消费者对装饰装修的品质和风格要求日益提高,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小型装饰装修企业因竞争力不足而业务萎缩。

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的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开发商投资意愿降低,新楼盘开工数量减少。竣工面积和竣工产值的下降,也与施工进度放缓、项目交付周期延长等因素有关。

(三)转型升级成果

智能建造: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智能建造逐步取代传统模式,使建筑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投集团近年来在智能建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手段,推动了建筑施工的高效化、智能化发展。

在晋城市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四期A区项目中,采用了多项智能建造技术,包括BIM技术、大数据分析和绿色施工工艺。项目团队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克服了复杂地质条件和施工空间限制,确保了项目的高效推进和质量达标。(2023年荣获山西省“汾水杯”工程)

在丹河职院共享项目中广泛应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BIM建模,项目团队实现了设计优化、施工模拟和进度管理,有效解决了复杂结构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例如,体育场的屋顶设计以凤凰展翅为原型,BIM技术帮助实现了这一复杂造型的精准施工。(2024年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山西省“汾水杯”工程)

应用BIM技术对施工各阶段进行规划布置和分析优化,实现场地布置科学合理。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利用BIM仿真模拟、VR等技术手段,成功解决复杂节点的施工难题。该成果荣获全国第四届“优智杯”智慧建造应用大赛二等奖。

绿色建筑:2024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1853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同时,新开工装配式建筑941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4.75%。山西省通过推动立法保障,完善配套政策,实施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全面发展。从2020年起,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山西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将“全面绿建”上升为法律制度。各地也积极落实绿色建筑理念,长治市在居民住宅楼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外墙保温技术等节能措施;大同市体育中心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注重采用节能技术和绿色建材,如高效的LED照明和雨水收集系统 。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从全国建筑业大环境来看,建筑行业整体正告别高增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随着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房地产持续下行、地方相关项目推进缓慢,导致建筑行业新签订单竞争加大、营收利润增速放缓、企业经营现金流紧张、应收应付类账款高等问题,山西省建筑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受到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

市场竞争方面:虽然山西省建筑业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特点,央企、国企等大型建筑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和小型建筑企业在细分市场有一定竞争力,但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在太原、大同、晋城等主要城市,建筑项目集中,市场竞争更为白热化,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市场环境方面:尽管山西省通过修订《山西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开展招投标专项整治以及上线新实名制管理系统等措施,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但建筑市场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如招投标过程中的围标串标、建筑企业的资质挂靠等问题,这些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公平竞争,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成本控制难题: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建筑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的推广过程中,前期的技术研发投入、设备购置成本以及绿色建材的使用成本较高,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盈利能力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行业标准不完善:在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等新兴领域,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完善。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应用和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这给市场的监管和行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困难。例如,在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和数据格式,不同企业的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智能建造的整体效果。

人才短缺: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懂建筑专业知识又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山西省建筑行业的人才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相关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和技术骨干匮乏。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三、建筑业总体形势分析--晋城市现状

(一)市场规模

整体增长态势:2024年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769.2亿元,其中建筑业产值146.4亿元,同比增长1.1%。从增长情况来看,行业有一定的发展动力。

目标导向明确:根据《纵深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交通畅联行动谋划49项,蓝绿增效行动24项,市政提质行动29项,公服普惠行动27项,产业焕活行动4项,片区更新行动3项。结合《晋城市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亿元,年增长率10%以上。

企业发展:1、企业数量增加:2023年晋城市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236家,2024年增加至252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力量。2、民营发展减缓:2024年全市民营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70.9亿元,同比下降2.2%,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提高。3、骨干企业培育:2024年晋城市发布了优秀骨干和骨干建筑业企业审查意见的公示信息,7家龙头骨干企业、17家优秀骨干企业上榜,有助于带动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1、岗位需求增长:2024年晋城市建筑行业市场需求较2023年增长18%,招聘职位量占晋城2%,就业情况相对较好。2、企业注册地分布集中:房屋建筑工程行业办公区域主要在城区,占62.5%

政策支持与监管:1、政策推动转型:市住建局制定了《晋城市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建筑和市政领域设施设备标准化、数字化、节能化建设。山西省住建厅印发《山西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推动晋城市装配式建筑发展。2024年全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99项,建筑面积约371.6万㎡,其中,居住建筑64项,315.17万㎡;公共建筑35项,55.43万㎡。较2023年增加65个项目,占新建筑面积的56%,提前完成省、市政府下达30%的预定目标,装配式建筑单位指标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监管不断加强:2025年市住建局召开建筑市场监管服务工作推进会,强调要严格落实建筑市场监督检查制度,查处扰乱市场行为案件,规范市场秩序。

新—阳城电厂至晋城市区集中供热项目。该项目获得2024年度山西省太行杯和汾水杯工程奖。

理念新:集中供热项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盯国家双碳目标;

方案新:方案比选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利用阳城电厂发电余热作为新热源;

工艺新:换热设备采用节能型板式换热器;车间中部利用导光管做到自然采光;改进室外雨落水系统,优化冬季雪水排除路径。

精—丹河新城体育综合楼项目。该项目获得2024年度山西省太行杯和汾水杯工程奖。

12个训练馆集于一身,10个分部集于一身。通过BIM技术,对设备管线进行提前策划,形成可视化的设计成果。做到管线设备一次到位,减少管线冲突和返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快—晋城市党纪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获得2022年度山西省太行杯和汾水杯工程奖。

设计快、招标快、手续快、施工快、验收快、结算快。

配合丹河新城整体建设进程,晋城市党纪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工期要求特别紧,设计一个月压缩至一周,招标周期被压缩至最低,施工两年半被压缩至一年。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平行设计、平行招标与平行施工,合理调度各类资源,终于圆满完成预定工期目标,并顺利交付使用。

(二)面临挑战

行业竞争加剧:受经济形势下行影响,政府投资类项目萎缩,城镇化进程逐步放缓,央企入侵,当地企业市场空间被挤占。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激烈,地方企业需要在产品品质、信誉和服务等方面提升竞争力。

行业转型与技术创新不足:传统施工模式占主导,晋城市建筑业仍以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为主,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技术应用较少。受成本制约,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升级的费用。

山西三建集团晋广分公司作为一个省属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城建筑行业的现状。

1、应收账款清收难度依然较大,存货去化周期较长,“两金”占流动资产比重居高不下,经营性现金流趋紧。

2、降本增效能力不强,经营管理成本偏高,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推进缓慢,科技研发应用推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项目前期包装策划、后期运营能力较弱,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强,存在“概念式”包装现象,实用性、适用性不强。

4、转型板块业务尚未形成稳定、可持续盈利的有效态势,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勘察设计咨询板块引领不强。

5、新兴领域经验不足:尽管积极拓展水利、环保、新能源等领域,但缺乏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需依赖外部合作或逐步积累。

6、绿色与智能技术滞后: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尚未普及,与行业趋势存在差距,影响高端项目承接能力。

7、人才流失与结构失衡:传统技术人才过剩,而懂投资、运营、新能源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影响业务拓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立足做强做优,狠抓政策机遇,全力推进集团主营业务稳健增长。做精做强建筑施工板块、做优房地产板块、做专低碳环保、新能源板块、做大工矿类板块。完善市场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市场经营层级和管理能力。在区域广度上下功夫、在专业深度上下功夫、在合作力度上下功夫。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数智转型,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数字转型、加强人才建设。

作者简介:

白为广: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103月至今,任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晋广分公司经理、晋城市工程师协会副会长。曾连续荣获集团“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优秀中国共产党员”、“优秀项目经理”、“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山西省建筑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晋城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

                               

                            (本期责任编辑 段玉明)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晋ICP备1801119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