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产业广角 > 产业信息

2025年化肥市场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5-03-28 17:54|栏目: 产业信息 |浏览次数:

2025年化肥市场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政策转向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这标志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自2011年起,我国已经连续14年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上一次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至2010年。

点评:货币宽松政策是经济处于非常时期的举措,意味着货币"放水”,也意味着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增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增加。化肥是大宗商品,2025年可能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上涨,当然这只是单纯从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2025年化肥价格实际是涨是跌还牵涉到供需等诸多因素。

中央一号文件: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提出,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补充耕地质评价和验收标准。

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作物生长周期等设置必要的过渡期。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在确保省域内耕地保护任务不降低前提下,稳妥有序退出河道内影响行洪安全等的不稳定耕地。加强传统梯田保护。

点评: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农业生产无从谈起,保护耕地为化肥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肥力,这对化肥市场也是利好。

2025年农业重点:提高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14130 亿斤),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222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达到1.3万亿所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高位增产。

2024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一方面得益于种植面积增加,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9319 千公顷(178979万亩),比2023年增加351千公顷(526万亩),增长0.3%;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单产提高。2024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921公斤/公顷(395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75.8公斤/公顷(5.1公斤/亩)增长1.3%。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493公斤/公顷(433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74.1公斤/公顷(4.9公斤/亩),增长1.2%。

2025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坚持提高单产和品质并举,多油并举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

点评:化肥是为农业服务的,要实现农业丰收,粮油作物要大面积单产提升,离不开化肥的支撑,2025年的化肥需求有保障。

国家或将限制进口粮规模

据中华粮网报道,有市场人士建议停止从国外采购大麦和高粱,在今年中国粮食有望丰收的情况下,此举旨在缓解国内供应过剩压力,并提振国内价格以保护农民收入。

报道中说,进口不会骤然叫停或一下子降到很低的水平,但可以明确的是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谷物进口量减少有望成为现实,关键还要看政策调整力度,这是影响国内谷物价格的关键。今年早些时候,由于国内供应增加,有关部门曾要求贸易商减少玉米进口。

这几年粮食总产量年年创新高,但是进口也不断创新高,适度进口粮食是我国调剂国内余缺、稳定粮食价格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国内粮食需求疲软情况下,国外低价粮食进口会进一步增加国内粮食供应压力,拖累国内粮价,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潜在影响。2023年东北玉米首次增储,2024年主产区小麦首次增储,但是目前国内小麦、玉米、高梁和大麦价格均接近三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

为防止国外低价粮冲击国内市场,我国对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小麦进口配额 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 532 万吨,配额内实征收1%的低关税,配额外征收65%的关税。然而,进口粮食税后价格仍低于国内粮价,自2020年以来我国粮 食进口大幅增加,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相继突破进口配额。

在国内粮食连年稳中有增的情况下,粮食进口对国内粮价也产生一定影响。专家认为,粮食进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兼顾平衡好进口需要和国内供给关系,防止低价粮食大量进口冲击国内粮食产业

农业农村部不久前表示,将推动粮食等重要农安全。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紧盯粮食购销动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不断优化市场调控,增加玉米收储规模,加大大豆产销衔接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把握好粮食进口的时机、节奏和规模,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

点评:限制粮食进口规模,对国内化肥市场是大利好,这有助于提高国内粮食价格,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用肥积极性。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

经科学测算,2024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2.6%,比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据专家介绍,测土配方施肥是利用率提高的重要基础。各地围绕“测、配、产、供、施”五大环节,强化农企对接,推广专用肥套餐定制配送等服务模式,推进配方肥落地。2024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 95%。“三新”集成配套是利用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各地加强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融合配套,因地制宜推广“三新”技术配套模式,促进了化肥利用率提高。例如,采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3.7个百分点。多元替代是利用率提高的重要措施。各地鼓励引导农民开展粪肥就近就地还田、种植绿肥,加大微生物肥料推广力度,替代部分化肥投入。例如推广大豆接种根瘤菌菌剂,在氨肥减量的同时,利用率提高约3个百分点。专业化施肥服务是利用率提高的重要支撑。各地不断培育壮大专业化服务绍织,推广智能化专家施肥推荐系统,提供智能化新、数字化配肥、机械化用肥“一条龙"科学施肥服务,促进施肥精准化。2025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深开展科学施肥增效行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施肥技2模式,推进机艺融合、技物结合、物械配合,持续提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

点评:化肥利用率的提升,意味着少用化肥,同样能达到增产效果,这将限制化肥需求的增长,对化肥市场有一定的利空作用。

化肥保供稳价有新举措

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做好2025年春耕及全年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与往年(通知》相比,今年《通知)有以下新特点:

一、细化生产保障措施:明确要求督促企业落实最低生产计划,鼓励环保先进企业应产尽产,还强调了提高资源型钾肥生产用水供应能力、保障磷矿稳定生产和磷矿石跨省流通等。

二、强化运输与产销对接:不仅要求保障运输通畅,还提出铁路要严格执行农用化肥铁路运价优惠政策,加强产销区之间运力协调,特别是保障西南地区磷肥和青海、新疆钾肥外运需要。

三、突出储备功能:强调加强不同层级化肥商业储备衔接配合,在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建储投放节奏等方面实现功能互补。

四、加强市场监管与信用建设:提出完善尿素期货监管交割和化肥领域信用评价制度建设,引导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化肥保供稳价。

点评:可以说,今年的《通知)更细致、更全面,今年的春耕乃至全年的化肥保供稳价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化肥产能庞大,只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让企业安心生产,同时加紧市场监管,维持好市场秩序,化肥保供没有任何问题,价格也会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选自《中国化肥信息》2025年第3期)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晋ICP备1801119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