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参阅资料 > 三农工作

【资料摘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焦点

发布时间:2023-09-22 09:36|栏目: 三农工作 |浏览次数:

【资料摘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焦点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年12月13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素质提升是人才振兴的基础,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根本。近日,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召开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会,意在通过多项政策举措推进涉农人才培养,助力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从会议的各项部署中不难发现,人才振兴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焦点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值得重视的是,不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其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人才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

此前,随着农村大学生进城、农民工进城、农民企业家进城,农村曾一度成为智力资源的净输出地。由于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力资源短缺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问题。不过,中央政府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教育部就发布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意在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一系列针对涉农人才的相关政策纷纷出台,人才振兴战略已深入各地,成效也很明显。

据《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从受教育程度看,2018年,高素质农民队伍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1%,比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高出22.8%;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占16.8%3554岁的占72.11%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显示,我国90.79%的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年数在5年以上,91.13%的接受了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培训,17.80%的正在接受从中职到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62.03%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户,其36.14%的土地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24.76%高素质农民采用了喷灌或滴灌等节水技术,39.56%高素质农民减量使用化肥或农药,85%高素质农民实现了畜禽粪便、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等。

数据还显示,在生产经营状况方面,2018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经营纯收入达到每年3.13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万元的80%,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万元的2.16倍。此外,2018年,有84.37%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比2017年提高了9.49%

可以看到,高素质农民所带来的人才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能。不过,还需注意,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期间仍会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当下的高素质农民发展依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据《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显示,高素质农民发展仍然存在地区差距。其中,东部地区高素质农民发展程度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北部和西部地区高素质农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分析地区间指标差异可知,东部地区因队伍发展和产业水平优势而领先,东北地区队伍发展、产业发展和示范带动不够有力,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此外,高素质农民发展省际之间不平衡,其中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山东省和上海市。

因此,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杭大鹏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促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加强产业、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缩小省际和地区间发展差异;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高素质农民发展后顾之忧。

此外,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还要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平台载体,加大宣传力度,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发挥高素质农民熟悉农业、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优势,促进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引领农民全面发展。杭大鹏说。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晋ICP备1801119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