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年5月24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去年以来,国家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出,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让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
前不久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提出在营商环境、融资政策、财税支持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此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那么,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激发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下一步应如何破解?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普惠政策使企业更加有获得感
记者在对位于浙江、河北、北京的一些企业采访中发现,从财税、金融贷款等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以来,他们的融资和运营成本有所降低,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明显增强。
温州市不锈钢行业协会会长、浙江丰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一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下大力气出台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包括财税、金融贷款等向中小型企业倾斜,这使企业的融资和运营成本明显降低。
“以我的企业为例,从贷款利率来看,承兑贴息从原来的4%降到3%,加上贷款有议价权,贷款利率原来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50%以上,而现在通过双方议价,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只上浮20%-30%,我的企业去年贷款利息减少了100多万元。”他说。
“现在发展好一点的企业,可以拥有和银行议价的权利,以前没有,银行不压贷减贷,能贷款给企业已经不错了,企业哪有资格跟银行议价。”李松林深有感触,另从减免税费政策来看,增值税从16%降到13%,原来从17%降到16%,只有1个点,“大家感觉不是很明显,现在降3个点,扶持力度还是蛮大的。去年,我的企业减免8%的土地使用税,共减免了40多万元。”
李松林表示,这大大降低了企业负担,企业有利润了,也就有活力了。跟以往相比,企业获得感更明显。
浙江信得达特种管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斌也有相同感受:“我的企业是不绣钢生产企业,作为传统产业的高新企业,按银行放贷标准,可按销售额的30%给予贷款,同时还可享受税费、科技奖励等优惠政策,相比其他企业,有更大的享受优惠政策空间。”
中智华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城市共享车位的智能管理系统开发,该公司董事长林甲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还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我们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实际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研发费用的资金补助、专利著作权的补助等。所以,我们的着眼点在于不管政府给予多少优惠政策,主要还是我们这项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应用和推广。”
仍有诸多制约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家密集出台的扶持政策普照下,虽然企业运营成本有所降低,获得感在增强。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主营业务不景气、利润薄、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用工贵等老大难问题仍较突出。
河北永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国际华商会常务副会长陈千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和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整个社会也形成了重视企业发展、尊重企业家劳动的共识,政策利好已经有了初步显现,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实惠。但是,相比企业的期望,除了减税免税政策外,目前能够落实到位、作用深刻的政策还不多,企业在发展中所触及的痛点、难点问题仍有待解决。
李国斌认为,银行虽然下调了利率,降低了门槛,但融资难融资贵对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仍是现实难题。因为很多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没有抵押物,而且负债率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业银行怕有风险,不敢放贷。并且银行规定,贷出来的款不能用于还贷款,只能用于生产投资,专款专用。而很多企业需要先还贷款,需要过桥资金,只得私下借高利贷,结果越陷越深。
另据李国斌分析,传统产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员工老龄化,有些工种机器代替不了人工。而现在企业里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员工,60后、70后、80后的员工比例相对较少。另外,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也挤压了传统型的小微企业生存空间。
因此,在李国斌看来,传统型的小微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冲过独木桥,才有可能生存下来,若冲不过去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而对林甲灶来说,他的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用工难用工贵,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稀缺,个人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用工规划不符,日益提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矛盾。
浙江三华企业是一家汽摩配生产企业,以出口为主。该企业负责人何先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的企业虽然没有贷款,没有负债,但也步履艰难。因为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中美贸易摩擦让出口市场并不景气。”
何先生说,现在传统制造业主营业务不是很好发展,像有的企业没有抵押物,银行不给贷款,即便贷款给他们,如果主营业务发展不起来,将贷来的钱用于别的投资,一旦失利,就会债台高筑,陷入泥潭,反而困难越多压力越大。
“有多少钱做多少事,理性投资最重要。”何先生表示。何先生曾投资房地产失利,因此,最近几年他除了做汽摩配老本行外,几乎不怎么涉足其他产业。
普遍在“爬坡过坎”
据陈千朗分析,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是长远信心不足,市场预期不稳定,经济发展要素支撑后劲乏力;二是活力不够,效益普遍不景气,社会与企业都缺乏良好的创业激情与氛围,在市场压力增大中产生了焦虑情绪,产品和服务竞争半径在延伸,形成了新的竞争压力,竞争面向了全球化市场;三是动力缺乏,企业缺乏长期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沉淀,高端人才缺乏,产品服务的竞争力弱;四是资金周转渠道单一,自生动力不足,缺风口、缺强大引擎。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主或维持现状,观望等候时机;或压缩现有的规模,以减少成本开支。不管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几乎都是在艰难“爬坡过坎”。
浙江一位从事休闲鞋生产销售的企业老板陈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以前创业高峰,他的企业年销售规模达1亿元以上,员工达700多人,最近几年由于市场不景气,他采取丢车保帅的办法,不但将本厂的生产规模大幅压缩,裁减员工,还将设立在上海的鞋服销售公司撤销,以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亏损面。
陈先生还向记者透露,几年前,他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开拓上海鞋服零售市场,搞品牌专卖店,后来市场不景气后,忍痛割爱放弃那边的零售市场。因为网购对实体零售店的冲击,他们开设的专卖店生意寥寥无几,难以为继。
浙江省瑞安市食品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林先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往年他们协会的会员企业交赞助费比较积极,而去年很多会员企业都没交赞助费,最后协会亏缺部分由几位会长企业赞助。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企业的生存状况。
仍要铆足劲主动出击逐个破解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尽管目前面临生存危机,但能否爬坡过坎,走出困难期,还在于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
陈千朗分析,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企业效益下滑明显,企业没能为员工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体系,员工在企业缺乏归宿感、认同感。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发生移位,加剧了传统型企业的用工难。
陈千朗认为,解决用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努力,不断地优化用人用工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实好中央政策,切实为企业为劳动者排忧解难。
关于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银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也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足,担保和反担保体系不健全所致。虽然各个金融机构推出一系列促进政策,但是大多难以治本,似乎都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困难,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因此,陈千朗建议,下一步要对金融体系体制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针对影响金融公平性、合理性的因素进行破解,要多元化推进金融供给方市场建设,拓宽直接、间接融资渠道,加大诚信体系建设速度,增加社会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积极依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其高效率和便捷性,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与有效的渠道。
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陈千朗充满信心。“我们是从事眼视光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利用的科技企业,当下正迎来眼视光产业特殊的发展期,我们同样也面临技术改进与提升,人才引进及企业发展战略重组问题。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环境和广阔的潜力市场,整合各方面资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
林甲灶作为高科技创业新锐,对其所研发的技术和行业也十分看好。他表示,下一步当务之急要突破用工问题,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在融资方面,目前主要缺少抵押担保,抗风险能力弱。他希望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拓宽融资渠道。
专家建言
中小企业发展难题需要系统破解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去年以来,国家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前不久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营商环境、融资政策、财税支持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那么,这些政策出台能否缓解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遭遇的难题?对此,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
政策还须进一步落地
中国经济时报:《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何现实意义?政策如何真正落地?
周德文: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信号,国家真正重视中小企业了,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很受企业欢迎。但也有企业担心,雷声大雨点小,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譬如,减税政策本身是好的,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企业也切实感受到了实惠,不过这个政策的周期,减税幅度大小,现在还不太明朗。很多地方财政本身压力很大,有可能出现无法长期大范围地去减免税费,对此企业有所担忧。
同时,关于舒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也出台了不少,但距离真正落地还有空间,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太容易得到实惠。例如,一般银行贷款都需要抵押物,而小微企业往往缺乏抵押物,就不容易贷到款。即便从其他渠道贷到款,融资成本也很高。因此,未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地。
难题需要系统破解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就你观察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随着时间变化出现新的难题吗?
周德文:事实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老问题,包括,原材料等价格上升,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利润越来越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还有一直谈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锦上添花,而民间借贷也难,退一步就算是借到钱,利率也很高,银行贷款利率达到8分—1厘,民间借贷利率将近2厘,如果长期靠借贷企业也负担不起。
此外,就是用工难、用工贵了。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用工成本每年都在提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大量裁员,留下员工对企业来说越来越不容易。以前老板炒员工鱿鱼,现在可能很多时候是员工炒老板鱿鱼。
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存在压力,比如,最近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就会给外贸企业带来影响。有可能存在一种现象,企业本来没什么利润,增加关税之后,出口企业明显亏损,但为了维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海外市场,有些企业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得不赔本赚呦喝。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入手去破解?
周德文: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系统的破解方案。首先,营造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营商环境,比如,更大力度地激发中小民营企业创业创新积极性。
其次,尽快减少政策特别是扶持政策的可变因素。因为只有一些政策相对固定了,才能让企业放心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更是这样。
最后,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政府还应该及时出台一些帮扶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对于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要疏理一下,形成统一的政策,并逐一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得实惠。像现在的减税降费,肯定是利好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但是要注意让政策“稳定下来”,才能更大范围地发挥作用。
做好风险防范预警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就今年的发展环境而言,是不是中小企业的危机感会胜过以往?
周德文:事实上,近些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政府逐渐转向服务型政府,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得到了改善。不过,今年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强,中小企业的危机感可能更强烈,所以,还是要呼吁国家的扶持政策一定要实惠,有针对性,能切实落地,切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未来3—5年,我国可能还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仅企业要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政府也要做好防范风险的预案,及时调控避免未来风险来临时企业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