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几点体会
姬志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重点部署未来五年(2029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提出七个聚焦、六个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突出重点,做到了顶层设计与联系基层相结合,政策给力,改革发力。结合晋城实际,谈几点体会。
1、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克服形势好时不想改的保守思想和“一煤独大”的依赖思想,大胆创新革命,调整产业结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真落实党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三产占比和民营经济贡献率,支持财政、金融两大宏观政策的共同发力,开源节流,提倡行政单位过紧日子,努力增加地方财力,发挥金融输血活水作用,搞好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说: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得清楚,这里至少有两个因素,第一,把地下的矿产、石油、煤炭等挖出来变成了财富,而这些本来就是财富。第二,把本来没有货币化的土地货币化了,变成了GDP,而这些土地自古以来就在那存在的,不过原来没算作财富,当然挖的过程,建的过程有附加值,那个另算。这两个因素犹如一个家庭把过去祖传的金银首饰变卖算成了家庭收入一样。去掉这两个因素,剩下的经济增长是多少?得清醒,此后的发展靠什么?结合晋城实际,值得思考。煤挖完了,靠什么?地卖完了,吃什么!此后发展靠什么?再从我市上半年经济和财政形势来看,我市完成财政收入146.6亿元,但税收62.7亿元,只占42.8%,-7.7%,非税83.9亿元,占57.2%,增长7.7%,这说明形势比较严峻,问题比较突出。今后必须按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加快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防范化解各种风险,要努力培植,扩大财源,增加地方财力。
2、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交流,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为66.5%,比2013年高了12个百分点。按说,这个比例也不低,但是由于城镇没有就业岗位,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村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农村城镇化率 20%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只有20%左右的老年人(70岁以上)、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病人及儿童。并且打工地点都在远离山西的北京、广东、深圳、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呈现出家族式,亲戚、朋友、同村连结、邻村多人团等形式。在城乡问题上一定要做到融合发展,一般公共服务特别是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对土地问题,继续执行延长30年承包制不变,走三权分离,土地相对集中在种田能手手里,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致富。
3、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我这里重点想说说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房地产作为一项民生问题,它解决了广大居民的居住问题,但目前却存在许多问题和重大风险。2023年我市还有 32.5万平方米房待售,同比增长166.2%,至今住宅为21.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增长126%,商业营业用房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00%。面临着销售市场下滑,库存积压过高,同比增长过高的局面,大致占用资金153亿,其中银行贷款 8.6亿左右,按3.85利息计算,每年需支付利息 3000万元。我们应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积极帮助房地产企业,化解危机、降低风险、度过难关、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