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参阅资料 > 民生建设

【资料摘编】掬水月在手:民企自我完善之三悟

发布时间:2023-10-09 09:50|栏目: 民生建设 |浏览次数:

【资料摘编】掬水月在手:民企自我完善之三悟


       王忠明


       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仰赖营商环境的优化,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完善。有些企业迈不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多半与自我完善的功夫没有下足有关。而看完台湾著名导演陈传兴的视频新作《掬水月在手》,一方面为其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再现叶嘉莹先生的壮美“诗词人生”所打动,另一方面则触发我对民营企业如何自我完善启悟有三。

      一是专注。97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为何能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华古典诗词研究、教学及创作的泰斗级人物,其潜心专注乃秘籍之一。无论是“读书曾值乱离年”“晴明半日寒仍劲”(战争年代),还是“还乡值此中兴时”“修到马蹄湖畔住”(和平岁月),她都竭尽心智,排除各种困难与诱惑的干扰,深耕于此,且跨世纪几十载不改初衷。影片中提到叶先生1979年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首讲中华古典诗词,听众云集,整个会场不仅坐满了人,还站满了人、挤满了人,以至校方不得不组织纠察队维持秩序。这种情景,惟久久为功者所能享有。她平时讲学,往往一口气讲几小时,如行云流水,从不带讲稿,且常讲常新,吸引一场又一场、一群又一群受众拊掌叫绝。若无常年不懈、心无旁骛的专注与投入,焉得这般底气和魅力?

      叶先生讲析唐代温庭筠名作时说过,“一个人应该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把你自己投注进去,要用你的最大的精力向一个最完美的标准去追求”。这段话很值得民营企业家们深思。做企业,如果不专注,不“把你自己投注进去”,没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使上“最大的精力”,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而大凡有作为的企业家,都舍得为实现“一个最完美的标准”或目标付出“最大的精力”,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那样的专注力。这意味着专注是需要“管理”的,即首先必须“目标正确”,要遵纪守法,摒弃坑蒙拐骗、权钱交易等不法或不良之举;其次要懂得“戒贪”(贪多贪快贪大等),遏制住什么钱都想赚或都能赚的贪欲及狂妄,尽早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及各种资源,注重在某一或某些专门领域(行业及产品等)培育和发挥好比较优势。这样的专注,不正体现着自我完善的觉醒以及过程吗?

       二是淡定。人生在世,素有各种困厄、病难、艰险等等袭扰而来。漫漫近百年,叶先生经历的还会少吗?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正是接连身处战乱频仍、背井离乡、政治迫害、丧父失女、故园平毁以及濒临“一尸二命”之险等等,使得叶先生锤炼出了淡定,感知“惊心节序逝如斯”,深知“入世已拼愁似海”,尤知“人生易老梦偏痴”,更知“千春犹待发华滋”。规律表明,做企业亦如人生,一波三折几近常态,风平浪静则为例外。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美关系趋冷生变等等,一般来说,都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不可控的,并且大多难以幸免其冲击或波及。至于决策失误、战略偏移、资金链断裂、转型不当、诉讼漩涡以及被坑害、被欺诈等等,哪家有点规模的民企没有“光顾”过、体验过?关键是陷入或这或那、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风险遭遇该怎么办?许多企业家所以能突破重围,或化险为夷,或转危为安,其“处方”恰恰应和了叶先生总结的“弱德之美”,既坚毅、坚忍,又包容、从容,有惊人的承受力、抗压和抗打击能力。片子中有采访老同事刘秉松的镜头。她称赞叶先生“方方面面都能用一种态度去接受,把艰难、苦难都拉得很平。眼圈一红,就过去了,平淡化了,退到一个位置,轻而化之。她太不一样了!”她认为,“是古诗词救了先生。先生是非常精彩的人,活得很美”。所谓“拉得很平”“平淡化”“轻而化之”,说的就是淡定。淡定,见涵养、见果决、见勇毅、见执信——对自己有信心、对世界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因此,学会用淡定去追求“太不一样”的人生与业绩,无疑是民营企业家自我完善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叶先生的淡定同样非常坚决地表现在她对顺境、荣誉、名利的“不求闻达”上。她中西相通的学术成就及地位,得到过很多奖赏,令人高山仰止,但在其汗牛充栋的著述和执教70多年的无数讲授中从不自我夸耀、自我标榜,从不卖弄诸如“大师”“第一人”等桂冠和封号,向以谦和示人,而且自奉甚俭,不图奢华、排场,甚至很少提及倾囊捐赠等等,只是一门心思做学问,竭尽全力搞传承。这其实是更高境界、更有格局、更为彻底的一种专注。相比之下,有些企业尚未经受足够的锤炼,竟然号称“伟大”,有的甚至掏钱去购买什么评奖虚名之类,真该自惭形秽的!而多少年来,在深圳的华为展厅中则一直未见为不少公司所热衷摆列的各式奖牌、奖杯等,从中可“读”出这家伟大企业的自我约束或自我完善精神。虽然适当做些展示,未尝不可,但太过炫耀,则于淡定远矣!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有句话:“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家之珍”。意思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既不为非作歹,也不虚与争名,只是做到纯朴敦厚、和气相融,此为立身处世至为珍贵者。所谓“浑然和气”,便是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亦即淡定,为自我完善所必需。

       三是崇文。意即崇尚诗文,并乐受其熏陶、浸染。在艰难时世,是什么支撑了叶先生依然“活得很美”,成为《周易》所云之“劳谦君子”?她在《从飘泊到归来》一文中深情言之,“我真的喜欢诗词,我从诗词里看到古代的诗人那种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格和操守。我觉得应该把我看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留下去。我一直在教书,情不自禁。这么好的诗词,不让年青人知道,不仅对不起年青人,也对不起古人。我已经九十多岁了,还坚持站着来讲课,这也是对诗词的一种尊重”。据影片揭示,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诗文给了叶先生以生存与发展的力量,给了她自我完善所必需的隐忍、达观、壮阔与深邃。打从一头扎进中华古典诗词的温暖怀抱后,她的整个生命便得以绝险历远,另辟全新一天地。正如全球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观赏此片后所说,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的“国教”,是跨时代的“普通话”,是承载民族精神的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而叶先生经历时代、制度、家庭等多种变迁,深受重重磨难依然自强不息,直抵学术与事业巅峰,极具经典性、榜样性。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全社会应积极推进以中华古典诗词为主的中华文化基因的修复与改造,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亲近古典诗词,更新生存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优良的人、优雅的人、有人文素养的人。

       确实,鉴赏这部电影,对于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而言,堪称是一次滋补性、赋能性、励志性很强的集体学习:一是向叶先生学习,感悟其异乎寻常的人生态度、人格精神等;二是向中华古典诗词学习,促进个人素质优化和企业文化建设。须知,千百年来,古圣先贤们创作的隽永诗篇是直接参与了民族精神塑造的。而“广义的诗,更是一切艺术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唐诗宋词等中华古典诗词,已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必修课和特供的“营养餐”。而中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浩然正气、忧患意识、爱国志向、大同理想、审美情操等等,也都是希冀健康发展的整个民营企业群体所不可或缺的。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参与中华古典诗词的现代诠释与价值开发方面表现积极。例如,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9年10月印发全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后,众多民营企业便主动投身其中的诗路遗存挖掘保护工程、诗路文化产业振兴工程、诗路文化旅游精品工程、诗路名城古镇(村)提升工程、诗路交通廊道建设工程、诗路生态文化综合保护工程、诗路文化教育普及工程、诗路文化交流合作工程等八大工程,此为典型的崇尚诗文之举,于自我完善大有禆益。“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未来,或许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中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读诗人、吟诗者!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也势必召唤、激励乃至竞相涌现一批批乐于品鉴优秀诗篇词章并接受其熏陶和浸染的经营管理者——他们以文铸魂、以文养性、以文育德、以文图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塑韵……与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谱写古老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我想,这一定是筚路蓝缕而又“骥老犹存万里心”的叶先生等前辈们所殷切期望的!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晋ICP备1801119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