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9年12月6日
栾文通
德州永盛斋之所以能行,其一是矢志不渝对主业的坚守。这些年来,任凭扒鸡市场风云变幻,不管走高走低、赚钱多少,德州永盛斋始终坚持坚守主业不动摇;
其二,持之以恒地注重品牌打造。德州永盛斋数十年如一日聚焦品牌打造,一方面,注重对德州扒鸡品牌既有历史、文化、"祖训"的传承;另一方面,注重通过打造优势产品推动品牌价值体系的形成,再以品牌价值体系拉动企业产品突破市场、拓宽销路;
其三,一丝不苟地弘扬工匠精神。能基业常青的企业,无不是靠工匠精神做实做久的。在永盛斋品牌创始人刘永海的指导监督特别是言传身教下,企业把祖传训制作为企业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纳入了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使祖传训制成为企业做实做久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发展变化,在确保传统品牌特质的同时,勇于创新求变,对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和创新;
其五,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以反哺社会、回馈人民为己任,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慈善公益事业;
其六,中小企业也要有"大头脑"。即科学合理地确立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步骤分解和企业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都是永盛斋追求稳中做实、实中致远、做实做久的重要原因。
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既需要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培育成千上万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导向上一味地号召做大做强,很少或不去强调做实做久,结果导致不少地方的一些民营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民营中小企业盲目扩张、虚而不实、难以做久的问题十分突出。以前我们在做如何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做实做久这类题目时,往往是聚焦问题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而忽视了对成功样本的解析。这次笔者借参与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的机会,着眼于正面引领、典型带动,在长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对山东德州永盛斋扒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州永盛斋”)做了深度访谈。试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富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民营中小企业成功样式的解剖分析,为广大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样板。
小扒鸡做成了大品牌
德州永盛斋作为德州扒鸡的正宗传承者和专业生产厂家,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由德州扒鸡第九代嫡派传人刘永海创办永盛斋扒鸡店铺。1951年响应党和政府公私合营的号召,加入国营德州火车站小卖所;1978年抓住党对个体私营经济政策松动之机,恢复建立永盛斋扒鸡作坊;1980年拓展升级为德州永盛斋扒鸡加工店;1984年加入由政府主导的德州市扒鸡联合企业公司,成为其中最大的扒鸡加工厂;1987年1月恢复独立生产经营;1989年6月,由刘永海的长子、德州扒鸡第十代嫡派传人刘阿平自筹资金,重新选址注册,创办德州永盛斋扒鸡有限责任公司,永盛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转型升级为德州永盛斋扒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在手工作坊、个体工商户基础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民营食品工业企业,德州永盛斋规模不是很大,但做得实在、长久,从1978年末恢复设店办厂迄今已历50多个春秋。即便从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私营企业算起,也有近40个年头了。特别是这些年来,不管营商环境是紧是松,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保持着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基业长青。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德州永盛斋初心不改,坚守主业,把小扒鸡做成了大品牌,使德州扒鸡这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名满华夏的鲁菜经典浴火重生、再放异彩。经过70多年(含企业前身)的历史积淀和刘氏三代人的持续努力,德州扒鸡传统制作技艺在永盛斋得到了传承光大、创新发展,其鲜明特点是在秉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的融合,永盛斋牌扒鸡成为德州扒鸡的代表性品牌。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山东省最具潜力与竞争力的品牌,2008年被评为山东名小吃,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德州老字号、山东老字号、中华老字号,在中华老字号中排名第八十七位,品牌价值14亿元人民币。2017年,永盛斋牌扒鸡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远销全国18个省区市,总经销总代理达120多家,营销网点13000多个。特别是2018年9月20日,永盛斋牌扒鸡被端上外交部宴会餐桌,用来招待来自15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40位外交官和驻华使节、近40位国际知名中外企业代表以及110多名中外记者。此后又应邀参加了由北京博物院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名优食品展,并被评为2018中国(食品)十大创新品牌和2018中国新经济品牌价值百强企业。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十家中外媒体,对永盛斋扒鸡及企业发展作过广泛和深度报道。
永盛斋集团公司董事长刘阿平,曾于2008年12月获改革开放30年山东民营经济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及德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在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一是作为中华老字号和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盛斋品牌的第二代传人,执掌企业30多年,传承、创新、发展了永盛斋牌扒鸡这一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在中华美食领域特别是山东食品行业享有较高声誉;二是担任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商会副会长,获评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十大功勋人物,企业被命名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领域有较高知名度;三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先后担任区(原县级德州市)、市、省政协委员、常委,特别是连任四届山东省政协委员、三届山东省政协常委,并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政协委员,是山东省政协系统的知名人士;四是热心工商联事业,长期担任山东省工商联常委、德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山东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连任6届),还担任过一届德州市德城区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是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省最早加入工商联组织,认真践行党的统战理论政策,积极参政议政,迄今企业历久不衰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之一。
永盛斋为什么能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德州永盛斋经过3次成功转型升级,已经发展成为占地168亩、员工300多名,集饲养、宰杀、冷藏、加工、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特别是使德州扒鸡这一历史名吃、民族品牌更加光彩夺目、声名远播,荣膺山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创造了一个民营中小工业企业实中致远、稳重有快、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谈到企业发展的体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阿平总是说:企业做得成功,固然有个人努力的成分,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党的富民好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支持。这话说得朴实、中肯、深刻,反映了民营企业家感恩的良知和心声,但它所揭示的是成功民营企业的共性原因。而我们试图探讨的问题是,在同一天空、同一背景、同样的营商环境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民营中小企业注销登记,走向倒闭,民营企业寿命短的魔咒驱而不散(平均寿命只有2.5年),德州永盛斋为什么能行?经过笔者长期观察和今年上半年的深度调研,得出了如下初步认识:
第一,矢志不渝地坚守主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的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说,卓越企业的特质之一就是“坚守主业”。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中小企业,赢得生存空间是不容易的,守住空间需要持久坚持。企业要生存发展,企业家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向主业集中。德州永盛斋之所以能行,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矢志不渝对主业的坚守。食品生产加工业是一个保本微利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再说要把一个早已声名显赫的历史名吃做出新的起色很难,尤其是外面某些暴利行业诱惑很大。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年来,任凭扒鸡市场风云变幻,不管走高走低、赚钱多少,德州永盛斋始终坚持坚守主业不动摇。即便是涉足其他行业以后,仍然坚持以扒鸡生产经营为主攻方向,探索通过多种经营保主业、强主业,不仅没有削弱主业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对主业的投入,促进了主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持之以恒地注重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创业起点较低的民营中小企业,求得生存发展、破解早夭魔咒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是在坚守主业的同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做实做久,而不是盲目扩张,一味地追求膨胀规模。德州永盛斋数十年如一日聚焦品牌打造,一方面,注重对德州扒鸡品牌既有历史、文化、“祖训”特别是“八扒工艺”的传承,企业对扒鸡制作技师的培养,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拜师学徒、以师带徒的传、帮、带模式;另一方面,注重通过打造优势产品推动品牌价值体系的形成,再以品牌价值体系拉动企业产品突破市场、拓宽销路,恪守“质量、信誉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的信条,在打造优势产品上狠下功夫。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集团公司先后在德州市德城、陵城以及济南历城、河北吴桥等地,建立了有机鸡养殖基地,引进了高性能电脑控制机等一系列食品加工高端先进设备和现代先进生产技术,企业先后通过了QS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认证等权威认证,多次荣获山东省产品质量先进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百佳诚信企业等称号,增强了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一丝不苟地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从本质上讲,它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格的集中反映,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一般包括敬业、精益、专注、极致等内容。能基业常青的企业,无不是靠工匠精神做实做久的。永盛斋品牌创始人刘永海,作为由手工作坊起家的著名扒鸡制作艺人,他所留给企业的除扒鸡制作核心技术“八扒工艺”以外,还有一笔重要财富,就是凝聚了永盛斋工匠精神的祖传训制:“宁要一锅汤,不要五间房”;“毫毫克克的配料一厘不少,分分秒秒的焖煮一分不差”。在刘永海的指导监督特别是言传身教下,企业把祖传训制作为企业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纳入了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扒鸡制作从选材用料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制定出台了300多条各工序工艺操作标准,对选材用料和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精细操作、精密检测,根据祖传训制的要求和工艺操作标准严格把关,做到一丝不苟,同时实现了扒鸡生产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序化、数字化,使每只扒鸡“一品一码”和“全程可追溯”,真正使祖传训制成为企业做实做久的重要推动力量。央视七套品质栏目对刘氏三代传承工匠精神70年的事迹作过专题报道。
第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求变。传统品牌的传承发展,不仅只是文化和企业精神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其核心技艺的传承。而其核心技艺的传承,首先是继承,这样才会有历史的延续性,保持传统品牌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但与之同样重要的是在传承中求新求变,这样才能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元素,使传统品牌实现创新发展。德州永盛斋之所以能促使历史悠久的传统品牌“老树发新绿”,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发展变化,在确保传统品牌特质的同时,勇于创新求变,对传统制作技艺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和创新。特别是在2018年9月被端上外交部宴会餐桌之前,以刘儒子为代表的新一代扒鸡技师,大胆地尝试中餐西做,为使这一民族特色品牌走出国门作出了必要的准备。
第五,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责任。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融入社会,乐于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民众的大力支持,才能焕发和保持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在做好自身企业的同时,德州永盛斋一直坚持以反哺社会、回馈人民为己任,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慈善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农字号企业的行业优势和带动作用,运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资金投入帮扶、技术培训支持、无风险订单收购等帮扶形式,带动和帮助养殖基地和周边农村的成百上千家农户脱贫致富,30多年来用于反哺农业、帮扶农村的资金总额达5亿多元,被评为山东省民企帮村先进单位。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每年都拿出资金帮助下岗职工、城乡贫困家庭和贫困学子。这些年来,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修路架桥、援建光彩小学等捐款捐物金额累计超5900万元,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获得过十几项慈善公益方面的荣誉称号。
第六,中小企业也要有“大头脑”。这是永盛斋品牌第二代传人刘阿平的口头禅,他所说的“大头脑”的基本内涵,包括企业经营目标、战略筹划和领导素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科学合理地确立企业经营目标至关重要。德州永盛斋追求稳中做实、实中致远、做实做久,他们确定的企业发展愿景和努力方向是塑造民族品牌,打造百年老店。这样的经营目标,符合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对于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激励和促进作用;其次,战略筹划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步骤分解。德州永盛斋选择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并提出了由品牌继承到创新提升、由地域知名到全国驰名、由地方品牌到国家品牌的实现步骤,目前前两个步骤已经实现。最后,领导者是企业经营目标的责任人,战略筹划的执行人,民营中小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永盛斋三代传人都十分注重个人修为和自身学习。以刘阿平为例,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的同时,他经常挤时间参加由各级党校、社院、高等院校以及商会协会组织举办的读书班、培训班、研修班、讲座和论坛,特别是参加山东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脱产参加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获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企业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学习型企业建设。
除此之外,支持加强企业党建工作、顺利实现代际传承、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也是德州永盛斋做实做久、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省工商联原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