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忠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9年10月29日
一直以来,世界银行致力伸张人类免于贫困是一种基本人权,“是人类享有维持体面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文化产品,并通过获得均等的减贫机会,参与、促进减贫并分享减贫成果之积极行为来实现的权利”。
这个权利,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而言,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得真正享有。据有关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相当于南撒哈拉沙漠国家的1/3,贫困人口80%以上在农村,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1981年,中国84%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到每天1.25美元,低于国际贫困线。而几亿之众深陷贫困,其脱贫之路必定艰难而漫长。
新中国成立后,为脱贫做出了诸多努力,截至2019年平均每年脱贫人口约达1000万人,根本性转机出现在1978年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之后。40多年间,许多人间奇迹,在扶贫脱贫中创造出来、涌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减贫脱困、追求幸福是人心所向、人性所向,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所向。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华夏儿女,今天承续着历史血脉,也创造出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特色”,以及很多“部门特色”“机构特色”“地方特色”和“企业特色”等,并向世人表明,即使是着眼于当下的脱贫攻坚战,亦可留下意味深长的经典之作、传世之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经历了一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征战,中国成功迈进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8年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成效最大的脱贫工程,是速度最快也是受益最广的造富工程,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人类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2000年10月,联合国召开千年峰会,189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千年宣言》。在会议一致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中,“消除贫穷和饥饿”列居其首,与初等教育普及、两性平等、儿童和妇女保健、防止艾滋病和疟疾,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等并称为“八大目标”。而且,早在1992年12月22日,为唤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减贫事业的重视,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就做出决议,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可以说,在履行联合国决议和千年发展目标、加快消除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不仅不遗余力,而且业绩卓著。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迄今为止,中国脱贫人口已达7.4亿人,占全球减贫总数70%以上。不仅如此,中国还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极富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干了很多以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其中“二反”斗争尤为瞩目:一是反贪(贪腐),二是反贫(贫困)。反贫,又称减贫,国内则统称扶贫脱贫。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以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新阶段,到2012年贫困人口减至9899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绝对贫困人口要全部摆脱贫困。这意味着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扶贫脱贫进入倒计时攻坚阶段。
一般来说,西方国家存在贫困问题,主要是交由完善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以及大量NGO组织的慈善公益捐助。我国由于贫困人口多、受穷面积大、社保体系家底薄,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不高,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要达到预期减贫目标,无法完全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而必须从自身国情出发,另辟蹊径,自创特色。
什么是中国特色?最核心的特色就是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要搞好关涉几千万乃至几亿人口生存发展大计的扶贫脱贫事业,当然不能例外。最典型者莫过于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脱贫攻坚确立为“一把手工程”,全国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压实责任,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强化村级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各级组织保证。
时隔年余,2017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针对脱贫工作中还存在的脱贫质量不高、帮扶工作不实、扶贫措施不够精准、资金监管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工作,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把手的职责”,提出要“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工作质量和水平;要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机关定点扶贫、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这样的做法,这样的纪律要求,这样的工作强度、力度,也许是西方以及其他很多国家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曾多次到访中国的南非金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加斯·希尔顿也说,他明显感受到中国贫困人口在快速减少,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习近平主席对扶贫工作非常重视,致力于让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非常关键的”。从河北德胜村摸摸困难群众的炕头暖不暖,到湖南十八洞村告诉老乡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再到江西神山村与农民夫妇算收入支出账……,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个地方考察,最牵挂的人就是贫困群众,最牵挂的事就是脱贫攻坚。这样的场景,或许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扶贫情结及其神韵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又明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讲话引用古语,“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其中“遇”字,原文为“驭”,一字之变,可见爱民之切切,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拔穷根子”“啃硬骨头”做出了榜样。
执政党的意志也强烈体现在相关政策富集并且实施方案精准、监察落实严格上。到2020年,让所有绝对贫困人口适时或提前脱贫、过上好日子,既是不能有误的刚性目标、底线任务,更是不容有失的品质工程、民心工程,因此就必须要求各级政府精心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及实施方案加以保障。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后,中央政府相继制定了10个配套文件,还有由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出台的118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包括编制详尽的贫困人口数据库、设置扶贫时间表等,加上各地推出的一系列细化措施,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从稳脱贫到防返贫,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以及精准扶贫……,构成了全面打赢3年脱贫攻坚战的“l+N”文件体系,做到扶贫脱贫之事桩桩件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忙而不乱,效率可期。特别是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必须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强调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因此,包括财政支持政策都越来越聚焦特困地区、特困群众、特困群体,坚决不留“锅底”。例如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8年新增200亿元,其中120亿元用到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占60%;2019年又新增200亿元,其中135亿元用到“三区三州”,占65%。织密如此上下对应、前后启承的政策举措之网,用“硬仗中的硬仗”来治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是非常罕见的。
执政党的意志还强烈体现在社会动员上。在健全精准扶贫领导工作机制、明确精准扶贫系列配套举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让各种要素尽可能向贫困地区聚集,形成举国“围歼”贫困之势和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做法颇具特色。比如加大各方帮扶力度,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加大督查考核和扶贫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力度,既防范并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又有效调动各有关方面关心、重视和支持乃至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2014年8月1日,国务院还决定将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家扶贫日”,进一步激起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妇联针对妇女占到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5%的高比重问题,组织“巾帼脱贫”行动,采取居家灵活就业方式,做到照顾家中老小与挣钱增收两不误。
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地处历来被称作“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地区,又因1935年9月27日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此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榜罗镇会议”而出名。启动精准扶贫后,榜罗镇就是靠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以及定西三苦精神和“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放手大上富民产品,致富道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快。
四川渠县选拔46名退役军人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受命奔赴脱贫主战场、新战场,成为脱贫攻坚排头兵,再立新功。
陕西宝鸡市陇县脱贫攻坚,则主要按照产业精准到户、设施精准到村、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实施“菜单式”脱贫新模式,即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整合各类扶持政策,推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大类共72个“菜单”项目,下发到各村,贫困户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进行勾选,镇和部门提供扶持资金和政策,从而让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
特色,来自创新。这类充满首创精神的脱贫事例,不胜枚举,都是经典的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取得的减贫及改善民生的巨大成就,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许多外国专家纷纷点赞。美国圣托马斯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泰勒表示,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令他印象最为深刻,“这向世界证明了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条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不仅对中国本身意义重大,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脱贫努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达玛·盖伊也表示,“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看各国的减贫历程,中国是最为成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改善民生的正确方向上不断前进。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功绩”(引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13日)。特别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彻底消除国内的绝对贫困,所以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也赞扬,“毫无疑问,这在消除贫困的历史上堪称最大的飞跃。仅中国的努力就能极大地促进与世界减贫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和世界都能向中国学习很多东西。”
纵览古今中外,可以说,迄今还没有一个政党或政府敢为自己定下限期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的艰巨目标,而我们党和政府则立定愚公移山志,痛下决心,并且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在国内外收获了广泛赞誉和好评。从2013年至2018年,我国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6年间平均每年脱贫人口超过1200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了2018年末的1.7%。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近期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一部步步惊心又步步深化、波澜起伏又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传世之作,给后人及国际社会留下成功减贫的“中国印记”“中国故事”“中国交响”……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