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年9月19日
“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众所周知,目前民营经济对经济贡献率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其实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民营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9999”,例如温州,民营经济贡献90%的税收、92%的工业增加值、95%的外贸出口、93%的就业人员和99%的企业数量。
掰着指头数数不难发现,如今,阿里和京东控制了线上零售业;顺丰和“四通一达”统治了快递;腾讯掌控了社交流量,百度把住了搜索入口,今日头条占据了新闻分发的头部;阿里和腾讯在移动支付环节上已形成金融服务市场的双寡头……
社交、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物流及媒体资讯等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民营经济已形成绝对优势。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达到了28家。
而就在1982年新希望集团刘永好创业的时候,还没有民营企业一说。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长河里,民营经济是怎样从破茧而出到成为重要支柱的?从积累的经验中是否可以掂量出未来的胜算?回望过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贾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中国今日民营经济的成功,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一系列政策放松、鼓励、扶持的结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春风吹拂中国大地。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开业日期为“1979年11月30日”。
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战略决策,形成蔚为大观的个体户现象;1984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民营经济概念破土而出;1987年迭代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此时的中国大地已经具备了民营经济发芽的温度与湿度。
中国第一代创富者先后踏上经商之路,卖冰棒的宗庆后,打铁的鲁冠球,摆摊修鞋的南存辉和邱继宝,当物理教师的刘永好……
但体制、政策、法律的冻土却并没有完全消融。1988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了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随后国务院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虚掩着的民营经济大门被推开。
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个私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以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以引进外资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各具特色。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终结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民营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1993年,我国第一部《公司法》诞生,允许个人开公司,成为继“个体工商户”之后的又一项大胆改革。个体工商户在此历史节点完成了一次大规模从练摊到办公司的“升级”,以郭广昌、王传福、许家印等为代表的“92派”民营企业家也从此诞生。民营企业涉及行业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医药等领域,还进入金融资本市场。
1992年后的十年间,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4万户增加到244万户,年均增长33%;从业人员从232万人增到3409万人,增长近14倍;税收贡献从4亿元增加到976亿元,年均增长70%。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经过10年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85.72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近80%。民营经济由低向高迈开转型升级步伐。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至今,民营经济更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和超大型公司,进入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下,出现了第四次创业潮,涌现出80后、90后新一代企业家,开创了新的经济业态和经营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制造业从零起步,现已占到全国制造业投资的85%以上;民营企业在轻纺、食品、电子、普通机械等普通制造和出口方面已占绝对优势;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主导……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显著增长,2017年达1436.9万个,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达79.4%。
辩证地看,没有上世纪90年代的打假,就没有后来民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也无法摆脱低质、低价、低端的形象;没有债务危机的出现,也就没有民营企业安心聚焦主业、做强实业的稳定心态。
伴随着“原罪”“姓公姓私”“国进民退”等争论,每当民营经济遭到质疑,党中央都及时旗帜鲜明澄清错误思潮,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历史证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民营经济发展就跨越一大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一大步。
贾涛认为,这几十年一路走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不断努力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代表了近年来的认识,那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民营经济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其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灵敏,“船小好调头”,也能创造大量就业,是非常活跃的市场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广东和浙江这3个沿海省份营商环境宽松,商业文明被充分激活,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从1978年到2017年,3个省份GDP总量都扩大了400倍以上。而相比之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增长就相对乏力。
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一个地方市场化程度越高,民营经济就越活跃和发达,经济发展就有活力。新时代,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改革创新的办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发展。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提升,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经济的提升,同时高质量发展也会给民营经济的提升带来大量新的战略性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曾经建议,企业如果想打造成百年老店,成为市场经济的长青树,在高质量发展中,企业除了既要练好硬的武功,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也要练好软功夫,包括改善公司治理体系、开拓视野、创新意识、提升管理等,只有做好这些功课,民营经济的自我提升才能够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