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三百年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3.05.08 作者:陈永伟
1723年6月5日,大名鼎鼎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小镇柯卡尔迪。关于他的父亲,人们所知的信息并不多,只知道他也叫亚当·斯密,曾当过苏格兰的军官和柯卡尔迪本地的海关官员;他的母亲玛格丽特·道格拉斯则是斯特拉森德利庄园的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的女儿。在斯密出生之前,老斯密就意外去世了,因此自幼他就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这导致了他和母亲的感情非常深,以至于终生未婚,一辈子都和母亲一起生活。
1727年的一天,年仅4岁的他被一名吉普寨女人抱走,后被其舅父抱回。
1737年,十四岁的斯密离开了家乡,前往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他用三年时间学习了希腊语、拉丁文、数学,以及伦理学等课程。并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哈奇森教授,并修习了他主讲的课程。
哈奇森是十八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奠基人,被誉为苏格兰哲学之父。他对上帝和圣经都有独到的观点。他对于上帝的认识绝不能出于某种神秘主义的信仰,而应该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角度去进行理解。他的这一观点对斯密产生了很大影响。正是在哈奇森教授的牵线之下,斯密结识了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休谟,后者成为了斯密一生的挚友。
1740年,斯密大学毕业后,继续进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深造。常到图书馆阅读书籍和资料,使自己的研究兴趣由数学转向人文和社会,为成为经济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46年,斯密离开了牛津,回到了家乡。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开始就自由贸易问题发表一些观点。
1750年,应母校的邀请,出任该校的逻辑学教授。在课堂上,斯密将道德哲学课程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神学;第二部分是伦理学;第三部分是正义问题;第四部分则是与政治、经济相关的问题。后来,斯密将课程的第二部分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并于1759年出版,而课程的第四部分中的很多内容则体现在了《国富论》中。
1773年,斯密完成了《国富论》初稿。1776年,《国富论》终于顺利出版。
《国富论》的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顾名思义,在这部巨著中,斯密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财富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二是它们的来源在哪儿?
在当时的欧洲,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已经形成了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
一套理论是所谓的“重商主义”,其代表包括托马斯·孟、柯尔柏等。这套理论认为,金银等贵金属是衡量国民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贵金属。由于除了直接开采之外,贸易是获得贵金属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为了增加本国的国民财富,就必须积极鼓励出口,同时不鼓励、甚至限制进口。
另一套理论是所谓的“重农主义”,其代表人物就是斯密曾经会见过的魁奈。这套理论宣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源于土地的自然产品才是真正的国民财富,主张只有农业劳动才能真正创造财富。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进,就不应该将力气花在贸易上,而应该更多关注农业的发展。
那么斯密是如何认识财富的性质的呢?在他看来,国民财富既不是重商主义者唯一关心的金银,也不像重农主义者主张的那样,仅仅来自土地。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的创造物,都应该被视为是财富。
虽然这只是一个定义上的修正,在斯密生活的年代,工场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工业革命也在悄悄发生,但无论是在“重商主义”还是“重农主义”的世界观里,这些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产出的物品竟然都连财富都算不上。显然,至少在舆论上,这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这种环境下,斯密扩大了财富的定义,就相当于给这些产业正了名,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那么,一个国家又需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提升其国民财富呢?斯密认为,既然财富源自于生产性劳动,那么劳动的效率,以及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就是决定国民财富产出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国富论》中,斯密首先从劳动的效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劳动生产率入手开始了讨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在斯密眼中,分工显然是所有因素当中最关键的那一个。在《国富论》的第一章,他就开宗明义地讲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他给出了或许是经济学界最有名的制针厂案例:如果让一个人独立制作扣针,那么或许一个人一天不能制作出一枚,但如果将制针的工序分开交由多人完成,那么一个人一天平均可以生产的扣针就可以达到四千八百枚。尽管这个例子十分简单,但它却充分地向人们道出了分工的威力。
一旦有了分工,每个劳动力的生产率就会获得大规模的提升,更多的新财富就会被生产出来。这些更多的新财富除了满足人们的消费外,还可以被用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力支撑了市场的不断扩大呢?斯密给出的答案是“自利”。他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到这里,斯密版的增长模型就很清楚了:市场的扩大导致了分工的进行,分工的进行带来了生产率的提升,生产率的提升使得财富产出增加,进而导致积累的增加,更多的积累带来更多的投资,吸收更多的劳动,从而带来更多的财富产出……在这个过程中,“自利”成为了整个增长过程的第一原动力!
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该对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
1790年7月17日,这位苏格兰人永远闭上了眼睛,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