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文|安虎森 荆克迪
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逻辑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全面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动力差异愈加明显。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创新能力突出,部分地区则面临增长乏力、动力不足的困境。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作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南,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方向指引。这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要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整体视角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区域协同、群体之间的均衡以及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将各方面纳入一体化布局,推动全面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充分的核心在于大力提升社会生产力,破除阻碍生产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潜能,充分激发创新动力,从而显著提高发展水平和整体效益。发展是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素。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增长动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多维度协同发展。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制度保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均衡发展,实现更加充分的经济社会进步。
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以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我国产业和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新时代区域平衡与充分发展需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集聚,激发创新发展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与人口承载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升其他地区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边疆稳固等功能上的战略地位,确保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我国新时代区域平衡充分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原则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谋划新形势下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以城市群为动力源泉,经济活动和人口向优势区域聚集,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打破资源流动障碍,尽可能促进可流动要素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聚集,以此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应承载尽可能多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创造更多的财富,生态功能较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尽可能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对重点发展区域、生态脆弱区和能源资源区,要根据主要功能实施差异化的政策,由此形成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实现区际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提高城市群功能和承载产业及人口的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有效推进新形势下的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项重要举措:构建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的商品与要素市场;推动养老保险尽快实现全国统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这些举措紧扣现实问题,目标明确,注重实际成效,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成为实现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有力抓手。
要加快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于抓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制约要素在区际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区际范围有序转移,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加强区域间开放联动,着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消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瓶颈,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且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围绕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支持区际交界地带探索统一规划与共建共享的协同管理机制,完善区域统筹、市场一体化、合作互助及区际利益补偿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深度融合。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区际合理分工为基础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并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与此同时,党中央持续深化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逐步构建起东西南北中联动发展、主体功能区清晰、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实现区域平衡充分发展。加速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向新阶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伐,增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造全国性经济中心、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前沿和宜居生活新标杆。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进展,从国防、粮食、生态、能源和产业安全等战略角度出发,强化政策协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深化与东部地区的对口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全国重要增长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在创新引领上取得突破,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协同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加速生态退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同时致力于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推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加大对重点边境地区发展精准支持力度。
(简选自:《区域与城市经济》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