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参阅资料 > 综合类

绵山 清明文化的永久符号

发布时间:2024-04-11 11:08|栏目: 综合类 |浏览次数:

绵山 清明文化的永久符号

来源:《山西日报》 2024.4.3  作者:杜国华


 QQ截图20240411111336.png


   寒食清明习俗是人们历代传承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它涵盖并包容了中华传统的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展示出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魅力。寒食清明习俗沿袭至今,其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慎终追远的报本情怀,传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忠孝信义”的优秀道德内涵,沟通着人们的文化情感,不断地展现出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塑造着亘古不变的民族道德、民族情怀。

  介休绵山因春秋晋国大夫介子推的事迹,而形成中国最大的纪念性节日寒食清明节。寒食清明节在近2700年的发展中,活动内容由单一的禁烟寒食演变扩展为扫墓、祭祀、插柳、踏青、秋千、赋诗、农事、食品等诸多民俗,渗透在古代社会农业、体育、娱乐、文艺等各个方面;参加人员由民间到官方,由汉民族到少数民族;活动地域由介休而三晋,由三晋而全国,由全国而海外,成为我国历史上产生最早、传时最久、地域最广、内涵最深,民俗活动最多的一个纪念性传统节日。祭祀源于原始崇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作为传统道德和传统理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渊源,成为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宗法形式之一。

   绵山换乘站寒食清明文化展厅,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和文物古迹,运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全面系统、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历史本源和深远影响。展馆以绵山寒食清明文化为经线,深度挖掘绵山历史、宗教文化等为纬线,自古及今形成简明扼要的展陈脉络。由前序、绵山圣境、人文荟萃、介子春秋、寒食之源、寒食清明节历史沿革、寒食清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世界各地祭拜“清明”、寒食清明节研究成果、未来展望远景规划等10大部分构成,与寒食清明文化为核心的绵山文化完美契合。


QQ截图20240411111306.png


   整个绵山圣境大厅塑造出绵山山体,寓意双龙交汇。大厅的正面是深谷幽瀑,山体上幽幽闪现大罗宫、抱腹岩,还有山体上的灯图等内容,大厅的穹顶和地面采用十八台超大流明投影联动科技手段,(这是一个趣味十足的节目,在地面或墙面,或在顶棚上营造一种奇幻动感的交互体验,在你脚下产生各种特效影像,置身其中,参与互动。当你踏入正上方投影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像时,你可以直接使用双脚或双手与普通投影幕上的虚拟场景进行交互,各种互动效果就会随着你的脚步产生相应的变幻,让你进入一种虚实融合、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使穹顶犹如室外集中呈现绵山四季神奇的风光,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彰显美丽灵秀的绵山。 

  山体的隧道室内展示的是人文荟萃的绵山,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近2000年以来到访绵山的中国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晋商大贾、少数民族,以及古代来访的东南亚人士,融汇佛教、道教、儒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大厅深谷幽瀑下是由六台大型大流明投影联动的裸眼3D影院,通过用3D的形式展示近2700年以来寒食清明文化的历史变革,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从晋国开始纪念介子推至今的寒食清明文化的变迁过程,互动趣味性十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介子推是绵山寒食清明文化的源头,秉民族之精华,集人性之高雅,忠孝节义,千古一人。介子推是第一个以村铭记、以县铭记、以节铭记、以俗铭记的文化名人,是古老民俗忠孝文化的化身。真实再现的“割股奉君”“羽化成仙”场景,质朴感人,人与神的共同敬畏,寓意民间对介子推真实原始的歌颂。人们往往通过神话传说,倾诉着民族的文化情感,记载着史料文献外寒食清明节的深层内涵。正如冯骥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所言:绵山是寒食清明节的原点,也是寒食清明文化的源头。在绵山,寒食清明节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确切的,非常清晰,这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是非常少有的。


QQ截图20240411111258.png


  以县铭记——介休。《左传》《史记》载,周襄王十四年,重耳复国为文公,介子推功不言禄隐居绵山。文公屡寻不获,放火焚山,子推母子守志飞升。文公封绵山为其祀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秦汉时,在山下立县,号曰“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于此。 

  以山铭记——介山。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在卫国断粮,介子推“割股啖君”。文公复国封赏从亡,介子推不邀功禄入绵山隐居。文公悟后焚山觅之,介子推守志飞升。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以节铭记——寒食节。春秋时介子推随重耳流亡,割股奉君时,重耳曰:“吾何以报子?”介子推曰:“吾不求报答,但愿公子成一清明国君!”文公复国赏从亡,介子推功不言禄隐入绵山,文公举火,介子推守志飞升。文公命其祭日不得举火,家家寒食,始为“寒食节”。

  以村铭记——旌介村。绵山下有旌介村。据传,晋文公绵山觅贤,在此询问子推何往,村人云:“数日前有母子进山,不知所踪。”文公寻而未果焚山,介子推羽化。返回此处,遇村人叹曰:“介推之贤,世所罕有!”后称此为旌介村,意为“旌表介子”。

  以俗铭记——寒食。春秋时,晋文公令于介子推忌日,家家禁烟寒食。遂渐成寒食习俗。《新论》《后汉书》《琴操》《荆楚岁时记》《癸辛杂识》等典籍中有载。杨巍在《题介子祠》绝句中赞曰:“漫向绵山空堕泪,火能烧骨不烧魂。”

  清代嘉庆《介休县志》载,“之推邑人矣。寒食之风实始此乡,旁郡县因而效之,竟成习尚。虽非典礼,攸亦宜追悯昔贤,不忍忠贞之泯灭。好风所在,人心系焉。”

  每逢寒食清明,绵山一带的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来祭祀介子推。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相互融合的历史,其中寒食清明文化起到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寒食清明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介子推“忠孝清明”的高风亮节,历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体现。在传统道德熏陶下,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数为国家强盛、百姓安康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志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自立的伟大脊梁。寒食清明期间,祭拜先烈,缅怀忠魂,已成为崭新的时代风尚和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绵山景区大量地搜集整理寒食清明文化资料,多年来,陆续出版的文学作品、戏剧、影视等,还有碑刻、工艺品等,数量繁多、成就显著。连续举办的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文化学者云集绵山,高层讲座频频举办。绵山源发的寒食清明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家园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QQ截图20240411110902.png


  绵山寒食清明文化的兴盛发展,同时带动了绵山以及整个介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民俗工艺、文化设计、宣传广告等蓬勃兴起,也推动了介休经济的转型发展。2010年寒食清明节邮票的发行,为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山西旅游业起到了典范作用。

  从200845日绵山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多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特别是20114月将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与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相结合,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加深两岸同根同祖的认知,做出了有益探索。

  绵山开发不仅恢复抢救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使绵山及整个太岳林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少珍稀动物回归绵山,金钱豹、褐马鸡、原麝等日渐增多。

  春秋时期,在晋文公霸业兴起的曲折历程中,因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禄、隐不违亲、守志不渝而彰显的“忠孝清明”的伟大品格,以及由此形成的寒食清明习俗,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将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绵山由此成为承载寒食清明文化的千古名山。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晋ICP备18011199号
网站地图